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政要闻 > 县区动态

普陀立足海洋文化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助力海岛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 普陀区民政局 发布日期: 2024-12-30 10:26 信息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3年,舟山市普陀区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二批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区。一年来,普陀区借助舟山“乡村著名行动”和普陀现代品质海岛大花园建设契机,以传承保护宣扬地名文化为核心,以标准地名及数字地名为主要抓手,以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地名工作改革创新,初步形成普陀海岛地名文化建设新模式。

一、固本强基,夯实海岛地名文化建设平台

(一)强化地名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规范地名工作领导机制。重新成立区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调整到30个,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形成民政指导,部门联动,镇街实施的地名工作新格局。编制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制定任务表,实行挂图作战,不定期召开地名试点工作推进会,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二是完善地名工作财政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城区路门牌更换完善工作,两年共投入25万元,服务涵盖城区20万人。逐年增加地名试点资金投入力度,近两年共投入试点资金约150万元。

(二)完善地名工作制度规范。一是制定地名方案中长期规划。 制定地名方案中长期规划。编制东港、城北、鲁家峙等区域地名方案,为普陀地名长期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完善地名审批程序。根据新《地名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整住宅小区和街路巷的审批权限,细化工作流程,加强部门对接,简化工作环节,提升服务水平。三是规范标准地名管理。印发《舟山市普陀区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稳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共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5个,标准地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培育海岛地名人才队伍。一是形成立体式地名人才网络。区级层面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成立由地名、历史、文化、规划、交通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地名专家库,参与地名命名更名、地名文化挖掘相关工作。镇、村级层面指定专人负责地名工作,深挖村社和草根领袖中具有文化底蕴的地名达人,作为地名储备库人才。二是启动地名人才再培养工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组织地名骨干赴重庆、三门、嵊泗等学习地名工作先进经验;邀请全市地名专家参与开展地名试点研讨交流会,并对地名骨干开展地名文化业务培训会。

二、提质增效,打造海岛地名文化建设名片

(一)启动地名文化保护。对古镇(村落)等具有海岛特色的地名开展摸底调查、采集登记,经过严格评审,先后公布三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160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参与舟山市“乡村著名行动”暨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普陀双屿港、白沙岛、黄杨尖山荣获全市乡村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二)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丰富地名文化传承形式,开展地名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在路下徐村、白沙岛等地宣传乡村地名文化,形成研究宣传地名文化的浓厚氛围。利用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宣传阵地优势,开展“地名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宣传活动暨地名界线法规宣传”专题活动,专栏展示《地名管理条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向群众发放地图、地名文化宣传资料并现场讲解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政策,取得良好反响。

(三)强化地名文化传承。编纂出版《普陀地名志》《普陀县地图册》等书籍,全面理清普陀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来历含义,突显百年渔港和海天佛国地名特征,其中地名志被评为县域地名志中的精品。

三、助力乡村,优化海岛地名文化应用场景

(一)优化地名便民服务。一是优化地名审批服务。为方便海岛群众办理地名审批事项,推出乡镇代办和网上申报双推进工作模式,实现权限下放基层,服务一线。针对六横镇企业多、人口多的特殊情况,将地名审批事项纳入六横镇便民服务窗口,为企业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助推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二是优化乡村著名行动。在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基础上,择优遴选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两个街道作为“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在地名命名、标志规范、地名文化传播、地名应用数字化、地名助力海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启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组建地名信息采集队伍,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采用实时上图与定期查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各类电子地图及时反馈地名信息,一年来共反馈地名信息100余条。三是优化乡村地名信息采集。编辑出版《普陀区政区图》《普陀城区图》等地图,为领导决策、招商引资提供基础地图数据。

(二)打造“一村一岛一街”特色亮点。一是打造地名文化样板村。针对展茅街道路下徐村农旅文商深度融合的情况,积极响应“乡村著名行动”要求,在整村打造中融入地名文化元素,将地名与红色、农耕、五匠等文化相融合,打造村级地名文化标识街。同时以地名故事为主线,打造展茅地名文化长廊。二是打造地名文化特色街。针对沈家门滨港路滨海风情特色,在全路段设置具有渔港特色的数字地名文化路名牌,内容涉及滨港路历史沿革、古迹寻踪等方面。同时将沿街店铺更新为国标数字门牌,整个滨港路沿街地名标识标牌焕然一新。三是打造地名文化特色岛。充分发挥白沙岛渔业、旅游、岛礁资源丰富优势,塑造海岛文化新IP,打造特色海岛地名宣传点,在游客服务中心打造舟山首个海岛村级微型地名馆,助推海岛文化旅游发展。同时在入岛场站、特色区块、主次干道等设置海岛韵味的地名标牌。

(三)健全数字地名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数字门牌赋能乡村著名行动和地名文化数字图书馆”项目。按照“三端一舱两系统”的整体系统架构体系,以数字路门牌等地名标识和多样化展示为载体,做好乡村地名的命名、设标和上图等工作,构建“数字门牌”应用系统和地名文化数字图书馆系统。一是健全“数字门牌”应用系统。按照国标要求,基于标准地址数据,完成试点区域内民居、业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1000个标准数字门牌制作安装。构建“数字门牌”管理端及治理端、服务端等场景化应用。在满足职能部门对数字门牌基础信息管理的同时,基于浙里办等平台,面向群众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治理通道。二是构建数字地名文化馆系统。通过OCR、视频语音转换、AI等技术,全面采集整理普陀地名文化资料,设置政区聚落、自然地理、街巷里弄、名胜古迹、水利交通、地名特产、地名艺文、风物民俗、地名保护、历史地名10个主版块以及地名影像、地名之最、地名故事、地名统计4个特色版块,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分类展示普陀地名文化知识。三是拓展数字地名外延体系。地名文化信息系统支持PC端和触控端访问、移动端微信扫一扫等多种方式。用户通过扫描数字门牌、地名牌等多种载体的二维码访问地名文化信息系统,并检索、浏览、下载地名文化信息。同时以数字门牌和数字地名文化馆为基础,链接民政救助、社事、养老等口子基础数据,完善民政智脑信息系统,形成民政系统“一端导入,全局共享”的数据实时共享体系。